红色文化
西柏坡干部培训: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命题。彼时,中国共产党即将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对全新的执政考验,这一命题体现了党对自身角色转变的清醒认知,以及对执政挑战的深刻洞察。历经七十余载,时代在不断变迁,“赶考”的精神内核却始终熠熠生辉。在新时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正是对“进京赶考”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自我革命精神与责任担当。

一、“进京赶考”:筑牢执政为民的作风根基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政权,面临着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重大课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向全党发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这“两个务必”,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党提出的明确政治要求。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句质朴的民谣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无私奉献。进入城市后,党面临着各种新的诱惑和挑战,“两个务必”的提出,旨在提醒全党要时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防止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执政为民的作风筑牢了根基。
二、西柏坡干部培训:作风建设是永不停歇的时代答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党风廉政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贯穿了党的建设全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持续纠治“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
在新时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党的作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西柏坡干部培训:传承赶考精神,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从“西柏坡进京赶考”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变的是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赶考”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两个务必”为指引,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西柏坡干部培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赶考”仍在继续,作风建设永无止境。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赶考”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