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夏日的白洋淀,碧波荡漾,芦苇随风摇曳,荷花点缀其间,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这片华北平原的"华北明珠",不仅是生态湿地,更是一片浸染着红色基因的热土。作为雄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核心区域,白洋淀承载着革命年代的烽火记忆,正以鲜活的历史案例和生动的实践场景,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注入精神动能。

白洋淀芦苇荡
一、芦苇荡里的"水上奇兵":从雁翎队精神看斗争智慧
泛舟穿行在纵横交错的河道间,当年雁翎队神出鬼没的作战场景仿佛重现眼前。这支由渔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创新的"大抬杆"战术,在1939年至1945年间击沉敌船138艘,歼灭日伪军近千人。干部学员在雁翎队纪念馆触摸锈迹斑斑的土枪时,总能被革命先辈因地制宜的创新智慧震撼。如今,雄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将这种斗争智慧转化为"沉浸式教学",通过水上战术推演、芦苇迷宫突围等体验课程,让干部在实景中锤炼战略思维。

小兵张嘎
二、荷花淀中的"小兵张嘎":从英雄少年看为民初心
"嘎子屋"前的古槐树下,讲解员总会动情讲述原型人物赵波的故事。13岁参加儿童团,16岁正式入伍,这位"水上飞将军"在端岗楼、除汉奸的战斗中屡建奇功。雄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特别设计的"初心剧场",通过情景剧再现赵波面对家庭变故仍坚持战斗的片段,让不少干部在角色代入中红了眼眶,深刻体悟"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
三、新时代的"淀泊新篇":红色基因赋能雄安建设
夕阳下的王家寨民俗村,青砖灰瓦的民居与5G智慧灯杆相映成趣。这个曾是雁翎队秘密联络点的村落,如今成为干部研习"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城市管理"的现场教学点。雄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开发"古今对话"课程,组织学员对比分析水上交通站组织架构与现代社区网格化管理,从历史经验中提炼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正如参与培训的某街道办主任所言:"白洋淀人民当年用渔船架起信息网,今天我们更要用数字技术织密服务网。"
站在安新县抗战纪念馆的观景台远眺,万亩苇海与建设中的雄安城际铁路构成时空交响。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正通过雄安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将"敢于斗争、善于创新、心系群众"的白洋淀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干部攻坚克难的实践能力。当参训干部们带着淀水的气息、荷花的芬芳和历史的温度返回岗位时,红色基因的种子已在心中生根发芽,终将在建设未来之城的实践中绽放新时代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