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在暮春时节,我踏上了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的西柏坡至雄安的红色教育专线。五天的行程里,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穿越时空隧道,从解放战争时期的指挥中枢到新时代的发展高地,这条跨越时空的红色教育专线,不仅让我触摸到了革命历史的脉搏,更让我在新时代的坐标中校准了前进的方向。

一、西柏坡: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站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触摸着会议室里斑驳的木椅,仿佛能听见毛主席"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在回响。在中央军委作战室不足60平米的房间里,还原了"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指挥最大战役"的历史场景。当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讲述持续一百四十二天的三大战役期间西柏坡发往前线的电报共计408封电报,机要人员平均每天收发电报四五万字时。我忽然明白:正是这种夙夜在公、如履薄冰的精神,才让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战胜了飞机大炮的强敌。这种精神密码,历经岁月洗礼反而愈发清晰。

二、冉庄地道:人民战争的永恒启示
猫腰钻进冉庄的地道网络,潮湿的土壁间依然留存着抗战的硝烟气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通道里,我举着手机电筒,看着墙上斑驳的射击孔和通气孔,突然对"兵民是胜利之本"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冀中人民用铁锹挖出了长达16公里的地下长城,创造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战争奇观。这种扎根群众的智慧,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当我们在政务大厅接待群众时,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时,不正是需要这种与群众血脉相连的作风吗?
三、雄安新区:未来已来的时代答卷
站在雄安规划展示中心的数字沙盘前,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模型与实时跳动的建设数据,勾勒出未来之城的生动图景。在市民服务中心,无人超市的智能结算、地热能供暖的绿色技术、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工艺,处处彰显着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座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既延续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又跳动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脉搏。当看到建设工地上党员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时,我深刻意识到: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既需要西柏坡的清醒坚定,更需要雄安的开拓进取。
返程途中,车窗外的风景在光影中流转。从西柏坡的土坯房到雄安的智慧城市,时空的跨越中始终贯穿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奋斗激情,既要像西柏坡时期那样保持"赶考"的清醒,又要像雄安建设者那样永葆"闯将"的锐气,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续写新时代的赶考答卷。这或许就是此次红色教育专线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附: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5天培训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