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在华北平原的腹地,白洋淀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燕赵大地上。这片水域不仅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更孕育了英勇不屈的红色基因。从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雁翎队,到新时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精神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明的底色。

雄安培训基地现场教学
一、红色基因:从烽火硝烟到精神图谱
白洋淀的红色历史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的侵略,当地军民以芦苇荡为屏障,组建了闻名遐迩的雁翎队。他们凭借高超的水性和机智的战术,端岗楼、截粮船、除汉奸,在水乡泽国中创造了 “水上游击战” 的传奇。穆青笔下的《雁翎队》、孙犁《荷花淀》中跃动的抗日军民形象,不仅是文学经典,更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燕赵风骨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种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淬炼。白洋淀周边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创新,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勇气。梁斌的《红旗谱》、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红色经典,将白洋淀人的家国情怀与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定格在历史长卷中,形成了独特的 “白洋淀派” 文学风格。
二、精神传承:从历史记忆到时代使命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白洋淀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作为 “千年大计” 的承载地,新区建设者们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在雄安红色培训基地,学员们通过重走雁翎队战斗路线、聆听革命后代讲述历史,深刻领悟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的精神内核。雄安培训基地创新 “现场教学 + 情景体验” 模式,让党员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受初心使命。
同时,雄安新区将红色教育与干部培养深度融合。雄安红色培训基地推出 “红色基因 + 现代治理” 课程体系,引导干部在传承中创新。例如,在白洋淀生态治理中,干部们以 “雁翎队攻坚克难” 的精神为指引,推动淀区群众搬迁、污染防治等工作,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雄安红色培训现场教学
三、精神嬗变:从革命豪情到奋斗激情
新时代的白洋淀精神,已从战争年代的 “保家卫国” 升华为 “高质量发展” 的动力源泉。在雄安新区建设一线,18 万建设者夜以继日,将 “钉钉子精神” 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了 “未来之城” 的雏形。党员干部带头践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理念,在征迁安置、项目建设中彰显担当。
从雁翎队的芦苇荡到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白洋淀精神始终是激励这片土地奋勇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种精神正以新的形式传承延续 —— 它是干部培训基地里的声声誓言,是建设工地上的猎猎红旗,更是千年古城蝶变的生动注脚。当历史与未来在白洋淀畔交汇,雄安红色培训基地坚信这份精神遗产将永远指引着雄安新区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