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方案

红色教育

培训咨询

电话:0311-80761606

手机:13582612718
王老师(微信同号)

手机:13731188192
张老师(微信同号)

Q Q:84136144(王老师)

邮件:84136144@qq.com


培训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庄祥泰路66号

红色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西柏坡基地 » 红色文化

燕赵红色故事之神奇的地道战

分享: 作者:



图片 4.png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向华北大举进犯,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无辜百姓进行血腥屠杀。并有计划的修筑炮楼据点1783处,挖封锁沟8878公里,修公路2万多公里,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的悲惨景象。

 图片 1.png

为保卫家园,歼灭敌寇,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成为大平原上抗击日本侵略者最有效的作战方式。抗日时期,冀中平原挖地道长达两万五千里,被称为“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战是冀中平原地道斗争的光辉典范和缩影。抗日时期,冉庄村根据作战需要边战边挖,从隐蔽用的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最终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想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全长32华里的地道网。

 图片 2.png

电影《地道战》剧照

地道以古槐树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主干线,24条支线,两条连村地道,两条突围线。村庄里家家户户相通,有405处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墙壁、地面、牲口槽、炕面、锅台、面柜等都与地道相通。

为了有效地杀伤敌人,全村主要的街道和路口构筑了高房、地堡、碾盘、柜台、烧饼炉等各种作战工事。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制造武器的兵工厂、囚笼、陷阱、储粮室、厨房等。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堡垒。

据记载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曾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

在冉庄地道战的史料里记载了这样一次战斗。

1945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早晨,日军不甘心在冉庄的失败,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从东北、正北、西北,分三路进攻冉庄。

 

图片 3.png


图:地道战简图

民兵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分别把守在沿街的工事里,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工事火力齐开,纵横交错,火力交叉,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日军只能见到自己的人不断伤亡,却始终找不到民兵的身影,敌人摸不清方向,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敌在明,我在暗,民兵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日军却像惊弓之鸟,草木皆兵。

这次战斗,民兵30多人对付日军和伪军两个团的兵力,从早晨打到下午5点多,持续了13个小时,在区小队和各村民兵的支援下,以轻伤一人的代价取得胜利。

从此,日军留下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战斗结束后,县武委会为冉庄召开了庆祝大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晋察冀日报》也曾多次报导冉庄地道战的神奇。

冉庄的抗日军民曾这样颂扬自己的地道:

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

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

鬼子气的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如今漫步在冉庄街头,仍能看到那斑驳的枪眼,古槐上的铁钟,它们在无言的诉说着冉庄人民的英勇。

 

图片 5.png

历史是最直接的教材,现场教学则是更为深刻的学习方式。“革命旧址讲新课”是一种实践教学创新方法,它可以将红色革命文化作为讲授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资源,将革命旧址作为爱国主义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学员现场分享学习心得,还原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红色历史作为理论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教育性和感召性,达到“看、听、思、知、行”相统一,使学员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性认识,深化了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促进了讲师的主导性与学员的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依托燕赵大地上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以实地、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使领导干部在与历史故事、名人精神的对话中,不断深入灵魂的反思与感悟,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蜕变。

 (来源:河北党史)


课程咨询

  • 王老师

    扫码微信定制课程

  • 0311-80761606
  • 1358261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