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在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刘少奇首先重点抓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晋察冀边区经过前一时期的工作,已有了相当基础。平型关战役后就留在晋察冀开展游击战争的聂荣臻,在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和四个军分区。11月12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周恩来等,要求即速以五台为中心建设省委,以山西最强干部的四分之一以上配置于该地,每县建立县委和组织一千人以上的游击队。刘少奇立刻加派从北平到太原的黄敬率领一批干部赴晋察冀,由黄敬担任晋察冀省委书记,并在各地成立同各个军分区领导范围相应的特委;县以下各级党的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为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此时,聂荣臻也在斗争实践中感到“为着持久的斗争与民主,发展统一的政权是必需的”。11月8日,聂荣臻《关于成立晋察冀临时行政委员会等问题的请示报告》报送朱德等并转北方局,提出了政权建设问题。11月16日,刘少奇同周恩来联名复电聂荣臻,作出明确的答复:
“在晋察冀全区,为了加强与统一军事政治领导,应即进行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的改造与建设。(一)立即普遍进行区乡临时政府委员会的民选;(二)由当地武装部队、各党派团体代表组织临时县政府委员会,好的县长可为主席;(三)立即筹备边区政府的建立,名义可称为晋察冀边区政府委员会,主席即以宋劭文担任。”“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一面筹备成立,一面向蒋、阎提出,力求取得其同意后,向全国公开,以便推广到其他边区。在未得承认前,边区可先行办理,唯暂不向全国公开。此电并致各边区省委,晋西北及绥远亦可采取此种原则,依当地实况,逐步进行。”聂荣臻召集冀察两省各军、政、民领导人交换意见后,便于12月5日在阜平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筹备处”,着手进行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1938年1月11日,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了。这是敌后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这在全国是一个首创,对鼓舞沦陷区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具有重大意义,根本改变了原国民党政权在日军进攻面前土崩瓦解而出现的混乱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使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图:刘少奇西柏坡时期旧居
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也迅速开展起来,建立平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逐渐提上议事日程。1938年3月11日,刘少奇和杨尚昆联名致电毛泽东、任弼时、朱德等,提出要发展河北平原的游击战。他们说:“太行山脉、冀晋边各得力游击队,似应更多的到平汉路以东去行动,更大发展河北平原的游击战争;如有可能,目前即组织一支得力游击队到山东去。”
在随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和一二○师先后挺进冀南和冀中,宋时轮、邓华两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这样,抗日游击战争在华北平原上逐步发展起来。
毛泽东曾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华北游击战争一般是以山地为支点,逐步向平原发展。依托山地,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固然非常重要,但这是后方。深入广大平原,广泛组织民众进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才能最终打破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资源、继续进行战争的企图,而给山地抗日根据地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反过来,山地根据地又为平原的部队提供兵力转移、休整和培训干部的场所。这种相互依靠、相互支援,就能有力地形成对日军占据的主要交通线和中心城市的战略包围,从而更有力地钳制敌人,使华北抗日游击战争长期坚持并走向胜利。
此后,刘少奇用了很大精力来具体指导在河北平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在培训过程中带领学员进行深度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在特定的现场进行,比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具体验性,能给学员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西柏坡、冉庄地道战、白洋淀等红色圣地及革命老区开展,以及到实地考察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等。
(来源:河北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