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有一条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演绎着出奇制胜的抗日传奇;它因电影“地道战”而家喻户晓。
进入冉庄地道战遗址,无言伫立在村中的千年古槐,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和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实行惨绝人寰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使当地百姓饱受战争苦难。为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冉庄人民奋起反抗,挖出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地道网,为冀中人民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坚固的战斗堡垒。
走进冉庄地道,仿佛进入了地下迷宫,互相交错的地道令人难以分辨方向。地道内不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还设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以及路牌、油灯。地道分军用、民用地道两种,民用地道藏物藏身,军用地道则用于调兵遣将。通过将道口巧妙地构筑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同时,通过将地道连接水井、设置翻眼,一一化解敌军的火攻、水攻、毒气等进攻手段。
地道战时常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其神出鬼没的作战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犹如惊弓之鸟。1945年春夏交接时,驻保定的日军协同一个团伪军的兵力,包围了冉庄。第一轮进攻失败后,紧接着又以两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冉庄袭来。敌伪团长指挥敌人从东村口摸进村来,等到距双庙工事十几米远时,民兵班长李明贵,只一枪便结果了他的性命。敌阵顿时大乱,此次进攻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之后敌人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冉庄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如今,20万平方米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近年来,先后有《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十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1997年,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其纪念馆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每年参观学习的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西柏坡干部培训中心立足燕赵红色沃土,组织学员参加西柏坡精神培训班、红色传承不忘初心培训班、党性培训班、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如:西柏坡干部培训7天班,课程包括开班式、党校专家、政府专家等讲授西柏坡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带领学员由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出发,赴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学习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感受当年抗日作战的万亩芦苇荡、赴雄安新区基地学习新时代下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赴冉庄地道战遗址亲临地道感受群众的智慧,到正定教学基地感悟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等。
引导学员边走边学,边学边看,边看边悟;在沿途大巴车上开设“车轮上的红色讲堂”,引人入胜,学员们处处感悟燕赵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到各个教学点进行深度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令学员沉浸其中,切实受到触动和净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工作中凝聚智慧、提升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