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这个河北平山的小山村,作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历史上挥写壮丽篇章的革命圣地。
位于中共中央旧址西北角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旧址,圆拱形窗顶,保持了陕北窑洞式建筑风格。正门口悬挂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标牌,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刻有入党誓词的牌匾。
会场内整洁、朴素而庄严。会场中央摆放着当年开会时使用的主席台,周围是两排沙发和两张木质座椅、两张会议记录台。正面墙上,两面党旗中间悬挂着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的画像。
这些都是当年开会时用过的桌椅,桩桩件件都有故事,都是历史。轻抚主席台前的沙发和座椅,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陈宗良深情地介绍,就是在这间仅80多平方米的简陋会场,召开了我们党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党立下了规矩。
就是在这次会上,根据毛泽东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规矩虽然没有写进会议决议,但经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大力提倡和坚持,成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
一二三四五,见证三大战役
走进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旧址,20多岁的讲解员闫文彦正在激情饱满地向游客讲述一二三四五的故事:一部电话,二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小平房,五大书记。闫文彦是董必武当年从战火中救下的闫青海烈士的后代,我很喜欢在这里做讲解员,我要把西柏坡精神讲述给更多的人听。
大家别小看这个不足70平方米的土屋,就在这里,中央军委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间小小屋子,最多的时候有20多人挤在这里工作。闫文彦说。
3张宽大的松木桌就是解放军总部的3个科作战科、情报科、资料科。手摇电话、军用电台还是按原样摆放。透过北面大墙上发黄的军用地图,我们仿佛听到了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声。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改编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柏坡短短10个月里,组织指挥了24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中央军委发给前线的电报就有197封。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进京赶考的任务远未结束
随着人流,记者来到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廉政教育馆内进京赶考展点颇为引人注目。利用幻影成像手法表现了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1949年3月23日从西柏坡意气风发进京赶考的历史片段。
当天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凝视远方,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说,把赴京比喻成赶考,体现了党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政自信。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成熟政党的转变。
近年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西柏坡纪念馆的游客数量为490万,2015年为506万,今年前9个月,游客量已接近400万。游客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之前,游客们来西柏坡主要是参观。去年以来,许多单位要求设立培训班。今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团队参观后,还就地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深度讨论。康彦新说。
如何把西柏坡精神更广泛地传承?如何让年轻一代对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有深入的理解?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与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与以往的单纯授课模式不同,这种新的馆校共建模式有了新的内容。大学生在接受培训后,还要亲自到展馆为游客当讲解员,讲解表现计入学分考核。此举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通过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通过这一新模式,让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深植于年轻一代的血脉中。
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走出西柏坡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西柏坡时关于赶考的告诫在耳畔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