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阳春三月,我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作为雄安干部培训基地组织的红色教育培训的学员,这座承载着冀中军民抗战记忆的展馆,让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踏入纪念馆序厅,巨幅浮雕《淀上神兵》扑面而来。讲解员讲述着 1939 年白洋淀渔民组建雁翎队的故事,他们用大抬杆、冰床和渔船作武器,在芦苇荡中神出鬼没打击日寇。我仿佛看见月光下的淀面上,雁翎队划着小船抗击日寇的场景。
在雄安干部培训基地安排的情景教学环节,我们参与 "淀上伏击" 模拟演练。教官演示了如何用门板制作简易担架,用芦苇编织伪装网。当我们蹲在模拟芦苇荡中练习隐蔽战术时,细密的水珠沾湿了衣襟,真切体会到当年战士们 "芦苇作帐天作被,野果充饥水当茶" 的生存智慧。训练结束后,带队老师指着远处的雄安新区建设工地说:"从抗战时期的游击战场到新时代的建设战场,这片土地始终在书写奇迹。"
在专题研讨室,我们结合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比雁翎队 "因地制宜、灵活机动" 的战术思想与新区 "生态优先、创新驱动" 的发展理念,我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 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结业仪式上,站在纪念馆前,我思绪万千。白洋淀的芦苇历经战火依然青翠挺拔,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们正以同样的坚韧不拔书写着新的传奇。作为雄安干部培训基地的学员,我们肩负着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力的使命。从纪念馆到建设工地的距离,正是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接续奋斗。
这次难忘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的嘱托。在当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历史担当,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贡献力量。